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回信在我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为深刻领会回信核心要义,将其转化为推动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0月29日,商洛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以“深学回信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题学习会。会议由系主任刘明宝主持。

学习会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维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教师结合秦岭腹地办学实际与资源循环专业特色,畅谈学习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一、厚植情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扎根秦岭”的绿色人才
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作为地处秦岭腹地的高校,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出“扎根”与“实践”特色,强化秦岭矿产资源绿色分离、尾矿资源化、工业废水资源化等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推动课堂向秦岭矿山、尾矿库、环保企业延伸,鼓励学生在真环境里解决真问题,培养其“知秦岭、爱秦岭、护秦岭”的深厚情怀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精神,造就一批既掌握先进资源循环技术,又勇于投身区域绿色发展一线的新时代青年。
二、聚焦前沿,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攻克“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
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服务地方战略性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必须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未来,专业将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定位,集中优势力量,在战略金属绿色提取工艺、大宗尾矿高值化利用路径、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回收等关键领域寻求突破。鼓励教师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力争产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三、服务地方,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彰显“大学作为”的社会担当
学习会重点研讨了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资源循环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价值体现在服务。专业将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主动对接商洛及周边地区矿业、材料、环保产业需求,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动将实验室的“样品”转化为生产线的“产品”,将科研论文的“结论”转化为企业降本增效、减排增绿的“方案”,切实将我们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在服务陕西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展现商洛学院资源循环人的担当。
通过此次学习,全系教师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立德树人、科研攻关、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工作,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陕西”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文 刘明宝 编辑 刘彦峰 审核 乔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