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指导2名研究生分别在国际一区Top期刊Renewable Energy(影响因子9.0)和国际二区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影响因子5.7)发表高水平论文。该成果由2位研究生自2023年6月起在我校开展研究所取得,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创新和科研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论文《Photocatalytic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transfer in hydrogenative cyclization of levulinic acid to γ-valerolactone over single-atom Pt/GFs》第一作者为我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袁婧婧,第一指导老师为我校曹宝月教授,第二指导老师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元臻教授。论文聚焦单原子光催化领域前沿问题,创新性提出采用原位光还原法制备三维网络氧化石墨烯(GFs)负载的新型Pt单原子(Pt SA)光催化剂。研究发现,在常温常压下,单原子Pt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乙酰丙酸加氢环化制备γ-戊内酯性能,此研究为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为解决乙酰丙酸加氢环化制备γ-戊内酯产率低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这种加氢-脱氢偶联工艺也为生物质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3D flower-like architectures assembled by ZnO porous nanosheets with higher surface area for enhanced lower temperature NO2gas sensors》第一作者为我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材料与化工专业学生张雅轩,第一指导老师为我校周春生教授,第二和第三指导分别为我校李春教授和西安工业大学于灵敏教授。该论文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水热合成法构筑出由多孔纳米片自组装形成的“三维花状”结构,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均匀孔径构成了纳米级"气体迷宫"。该材料在135℃时对4ppm浓度NO2的响应值达到96,响应与恢复时间分别缩短至50s和6s,检测极限突破100ppb,连续运行35天后性能衰减不足5%。该技术通过优化气体吸附-反应界面与扩散路径,有效降低了纳米ZnO的工作温度、提高了灵敏度,可广泛应用于智慧环保监测、工业安全预警等领域。


该研究成果是我校推进硕士点建设、深化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起好步。
(文/图 侯小洁 编辑/曹宝月 审核/乔成芳)